书不尽言
“书”作为文明的载体,文化的记忆,“真理”的传播,让我们一度依赖与膜拜;但书不尽言,言不达意,尽信书不如无书而又让我们心生“怀疑”。
刘焱的书也不例外,他企图在审美的陈述中找回失去的直觉整一性的把握,通过非陈述性的“书”取消或部分地取消了陈述‘真理’的义务,从而把“书”的意义推进到另一个世界。但是,他的“非陈述性”实际还是陈述的。因为他虽然做着将“书”分解、模糊、碎片化、符号化的处理,但却并未放弃对书本身意义的利用, 所以他的探索并非纯视觉和纯绘画的。看他的画,依然需要“阅读”,需要从“书的阅读”中理解其创作动因。
他对于“书”的陈述完全是出于借书说事的需要。他既非原封不动地借用具体的书,目的也不在嘲弄书本身。而是将书从阅读符号向视觉符号的全盘转化。由此让我们对“书”的反思和重新审视。由于剔除了作为阅读符号的“文字”,从而使对“书”的重新审视与反思突现出来;由于它不再是阅读符号,由于它排除了从字义上识读、语义上理解作品的任何可能性,从而使阅读语言转化为绘画语言,使阅读符号转化为视觉符号。然而,也正是由于将“书”变成了无法释读的视觉符号,才使它们具备了一种新的文化涵义。
作为艺术作品,刘焱的“书”无论其外观还是其内质,既十足地“清晰”,又彻底地“模糊”。正是这种熟悉的“清晰感”和随意的“模糊感”构成欣赏过程中一个心理障碍。“清晰”使你陷入“阅读误区”,“模糊”又令你茫然困惑。而作品的真正魅力正在于这种对书的不能“阅读”性。展开的书本画册古今中外、洋洋洒洒,但不能“阅读”的困惑使“真理”变得虚无荒诞。 仿佛走进一个看似非常熟悉实际上却完全混沌的世界;一个生活于其中却全然不了解其真像的世界;一个看似在我们的知识范围之内实际上却完全越出我们知识范围的世界。面对这样一个令人陷入窘境的世界,我们不禁发问:是我们无知,还是这世界就不可知?或者说,正是“我们所有的知识把我们更带近无知”(艾略特)?在这里,我们首先经验到一种自我怀疑的痛苦。刘焱的《书》,一面呼唤着你的阅读热情,诱发着你的阅读愿望,一面又滞缓你的阅读念头,摧毁你的阅读企图。它愈是和你拉开距离,就愈将你剥夺得一干二净,使有知者变得无知,渊博者变得浅薄,自信者变得自悲;而客体的不可知一旦转化为主体的无知,一种神秘感、敬畏感便油然而生。
刘焱的《书》就表现手段而言,“书”自身的独特选择即已暗示出它的主题:类似施太格缪勒所说,一个“完全不可理解的、荒谬的”世界;一个使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的世界。面对“书”反思与困惑,人们如“‘漂泊在无际的虚无之中”,精神失去了“一向停泊的锚锭”(尼采语)。而刘焱的这一虚空意识正是建立在对生活真实感悟之上。现实本身就是一本读不懂的书。画家在无尽无休的精神困惑中经过长期思索终于“说”出这个真实。只要观众不否认这几副“书”是一个真实的存在,那么“荒诞虚无”也就同时、同样真实地存在着。它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审美形态,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深刻的焦虑”和“渴望获得心灵平静”的愿望,它不唯画家所独有。当然就对这一文化心态的表达而言,是需要智慧与创造性的。如何找到最恰切的语言和最具创意的表达方式,如何将观念的表达牢牢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就需要艺术家将“观念”与“语言”获得同构。
当然“书”是“意”非,此“是”彼“非”,并非“书”的过错,与其说是对书的反思与重新审视,不如说是我们对自身的反思与重新审视,书不尽言的过错是因为我们言不达意,意不由“心”,仅此而已。
曾卓
主办 楚上艺术空间
协办 武汉武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如果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生生物流有限公司
支持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留学预科学校
时间 2017.05.23 - 2017.06.13
地点 武汉市武昌昙华林101号5层 楚上艺术空间
学术 魏光庆
策展 张展
媒体支持
雅昌艺术网 眼球艺术网 卓克艺术网 艺术国际网 99艺术网 阿特网 荆楚网 艺展湖北 腾讯大楚网
武汉昙华林 壹号收藏网 中国青年网湖北频道 华中企业新闻网 长江日报 《画廊》杂志 艺术+杂志
经文系列1 纸本水彩 32x41cm 2016
经文系列3 纸本水彩 32x41cm 2016
经文系列7 纸本水彩 32x41cm 2016
经文系列8 纸本水彩 32x41cm 2016
今日佛像4 纸本水彩 32x41cm 2014
书不尽言系列1 布面油画 60x50cm 2012年
书不尽言系列7 布面油画 61x61cm 2013年
书不尽言系列11 布面油画 61x92cm 2013年
书不尽言系列10 布面油画 61x92cm 2013年
书不尽言系列19 布面油画 61x92cm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