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永恒的,但颜色不是,绝世的作品也难敌时间的侵蚀。
2015年5月12日开始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举办的“梵高:鸢尾花与玫瑰”(Van Gogh: Irises and Roses)借由梵高(1853.3.30-1890.7.29)绘制于普罗旺斯的4幅花卉,向世人展示了梵高最后岁月的艺术作品。尽管它们经历时间磨砺,已渐渐褪去了原本的色彩。
展览海报
梵高作为国人最为熟悉的艺术家之一,他身上有太多的标签和故事:颠狂的疯子;生前不得志仅卖出一张画,还是弟弟西奥托友人购下;因和高更争执割下耳朵送给妓女(1888年圣诞前后),此后完成了绑着纱布的自画像;还有那张无人不知的“向日葵”(1888年)。
而此次正在Met展出的以“鸢尾”和“玫瑰”为主角的各两幅作品,均画于梵高割耳之后,并常常拿来和“向日葵”系列作比较。
1889年5月,梵高被医生诊断为癫痫症,入住普罗旺斯圣雷米精神疗养院。1890年的早春,梵高经历了又一次精神崩溃,直到他即将搬往奥弗之前才出现了一段宝贵却短暂的平静期。在疗养期间的最后一个星期,梵高对鸢尾花和玫瑰花投入了巨大而持续的创作热情。
1890年5月11日和13日,梵高写信给他的弟弟,告知他自己如何被这些迷人的花束吸引并投入创作,他“在发狂地工作,大捧的鲜花,紫色的鸢尾花,大束的玫瑰”。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梵高完成了这4张作品。
玫瑰,1890,华盛顿国家画廊藏
这一阶段的梵高看上去和缓了很多,相比处在“割耳事件”阴影之下创作的《星夜》(1889年)里肆意、游刃的笔触,这幅《玫瑰》中流动的绿色更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主旋律。梵高用急促的画笔在画布上奏出了一个个快速流畅的音符,将他朴素顽强的生命激情倾泻在这色彩交织成的音符之中。
也许梵高用画笔表达的是自己的生命状态——“孤独地张扬生命力的倔强,冷笑一切凡间的艳俗。”
之后这4张画在圣雷米晾干,6月底作品运抵奥弗,一个月后的7月29日,梵高在傍晚散步时开枪自杀。
次年春天,它们被分散各地。最终,这四件作品中各有一件《鸢尾花》和《玫瑰花》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张竖幅的《鸢尾花》藏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以及一张横幅的《玫瑰花》藏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125年后的5月,几乎在梵高创作的相同时节,这鸢尾花与玫瑰的4张作品在Met一起亮相,这是125年来,它们第一次团聚。
展览现场,梵高的四幅花卉作品首次同时展出。 东方IC 图
当观众站在梵高的两张《鸢尾花》前,感受其中一幅由蓝色花束与黄色背景产生的强烈的互补对比效果,另一幅则是淡蓝花束与粉(白)色背景营造的温柔和谐的情调。
鸢尾,1890,梵高博物馆藏
有没有想过,125年的世事沉浮,梵高从默默无闻的“疯子”到人尽皆知的艺术家;西方艺术由“后印象派”转型为“现代”、“后现代”,这四张画还是梵高最初完成的样子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经过研究人员发现,梵高在这一时期使用的合成颜料中有一种以“水白铅矿”为原料的红色颜料,这种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接触会分解成白色晶体,导致在绘画中所有与添加红色调和而成的颜色发生了“褪色”,而整个画面中的红色也几乎消失。比如,蓝白色调《鸢尾》的墙面原来也许是粉红色的,且鸢尾的蓝色应比现在所看到的更偏紫。
鸢尾,1890,大都会博物馆藏
为了尽可能让观众看到画作原来的样子,Met用“虹膜“技术虚拟复原了作品,并用幻灯模式奇迹般恢复了缺色的画布。
“虹膜”复原对比图
从Met的复原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除鸢尾花外,玫瑰的“褪色“更是严重,现在作品中所呈现的玫瑰几乎为全白的,但曾经它们为粉红色,同样粉红的还有发白的桌面。
玫瑰,1890,大都会博物馆藏
其实,125年前的梵高完全可以选择更持久的红色,而他使用这种会“褪”的红色是否与他仅仅在画作完成2个月后自我毁灭有关?这似乎将成为永远的谜题。
如果单纯从“虹膜“所呈现出的画面角度看,蓝色的鸢尾花是否比原来的紫色更有活力?粉红玫瑰与桌面的粉红的组合似乎回到了亨利•方丹-拉图尔(Henri Fantin-Latour)现实主义,相比现在呈现的偏绿色调,原本的粉红是否过于”甜美”?
当然,这一切所谓“复原”基于的是“虹膜”技术和后世作品的印刷品,没有一个人看过1890年作品的样子,也没有一个人说得清这些画到底缺失了什么?更没有人说得清哪种颜色的玫瑰更好、以及将来画作的样子。
尽管展览的作品只有4幅,但通过这4幅画,能看到梵高绘画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力,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野兽派的马蒂斯和立体主义的布拉克,现今,我们仍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到梵高的那一丝“红”。
展馆入口
展览信息:
名称:梵高:鸢尾花与玫瑰 (Van Gogh: Irises and Roses)
时间:2015年5月12日-8月16日
地点: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