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说过贫穷艺术?你想知道贫穷艺术家都在怎么做艺术吗?首先我们来看看最具代表性的贫穷艺术家雅尼斯·库奈里斯的作品。
“贫穷艺术”是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流派。1967年,意大利艺术评论家杰马诺·切兰曾在热那亚的波特斯卡画廊组织了一场以“贫穷艺术·空间”命名的展览。切兰用“贫穷艺术”一词概括当时意大利年轻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方式:用最廉价、最朴素的废弃材料——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等作为表现媒介,进行拼贴、剪切创作。旨在摆脱和冲破传统“高雅”艺术的约束,并重新界定艺术的语言和观念。这种以原始而质朴的物质材料建构艺术的方法和形态,被认为是观念艺术的一个流派。
埃托·科拉作品《教条》(Dogmatica),1963-67年
贫穷艺术很有多样性;既观念又感官,既直白又隐暗,既诗意又现实,既与当下的自然过程相关,又通过回忆与过去紧密相连。贫穷艺术彻底地转变了当代艺术的语言,在追求更为广泛的文化实践含义时,使西方艺术史的前提也得到了变更。贫穷艺术接受矛盾和复杂,这些与开放性、流动性和主观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将贫穷艺术置于现代主义之外,同时又保持了我们对它持续的着迷。
马里奥-梅尔兹作品《该做什么?》(Che fare)1968年
贫穷艺术认为艺术与生活不是对立的。正如另一位涉足60年代艺术活动的艺评家托马索-特里尼所言,“‘自然与人造’的关系是科技主题。人类学选择的是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它们呈现出相同的结构。从根本上来说,文化的产物与自然的产物是没有区别的。”通过并置人造材料,霓虹灯管、玻璃、布料与天然有机材料或元素,植物、动物、土、火、水,贫穷艺术家们将自然和文化联系了起来。这些材料为表现真实经历的非中介语言提供了一套新的符号系统,既不依赖图像象征,又不通过言语传达,既不隐喻又不抽象。虽然许多贫穷艺术家都是从绘画开始,但他们后来都超越了画布,一方面是因为绘画确定了某种特定表现形式的优势,另一方面它也将视觉当成了理解的主要工具。
卡拉·阿卡迪作品《帐篷》(Tenda),1965年
在现代文化已经被视觉定义的情况下,眼睛已变成了权力的象征,从中心“垂直”凝视自我与世界联系的符号。然而,贫穷艺术探寻多种的认知和感官面,提出一种理解的“水平”概念。例如,詹尼斯-库内里斯使用咖啡,马里奥-梅尔兹使用蜂蜡和新鲜水果时,他们所关注的是味觉。同样,像皮耶-保罗·卡佐拉里的冰体结构制造出凉爽感觉,或者通过混搭一些差异甚大的材料,触觉也能常常被唤起,例如比诺-帕斯卡里作品中的泥土、金属和水,奥瓦尼-安塞尔莫的作品《呼吸》(Respiro, 1969)中的海绵与重金属,路西安诺-法布罗作品《足》(Piedi, 1968-71)中的大理石、玻璃和丝绸,玛丽莎-梅尔兹用到的装满盐的碗。
马里奥·梅尔兹作品《斐波那契圆顶》(Fibonacci igloo),1970年
法国雕塑家、画家及行为艺术家伊夫-克莱茵为意大利观众所熟知,他通过对纯粹的研究拓展了艺术的范围,从静态绘画转而关注艺术行为本身所蕴含的物质与精神转换过程。他希望理想化的建筑能将物体与环境完美地结合,这一点预见了贫穷艺术对生态的某些关注。克莱茵在绘画、雕塑及行为之间灵活转换,并提出了一个作为自由和创造力领域的“虚无”概念,这对贫穷艺术关注实验、过程、主观性,以及用不同材料来刺激不同感官的做法有相当大的影贫穷艺术关注实验、过程、主观性,以及用不同材料来刺激不同感官的做法有相当大的影响。匹斯多雷托说要不是克莱茵的作品《跳入虚无》,就不会有自己创作的《镜子绘画》;但是克莱茵试图创造一个新的维度,让物质与非物质同时发生,而匹斯多雷托则认为这可以通过将平面绘画转移到空间当中来实现,因为空间能让主体与客体在镜子之内与之外的世界同时出现。
伊夫·克莱茵作品《跳入虚无》,1960年
(摘要来源:新浪微博-段君 选编者:楚楚动人)